
韭菜投资学认为,如果估值始终处于中等或偏高范围,依靠上市公司利润增长消化估值,使指数重心不断提高,就是“慢牛”。目前A股估值透支未来1-2年利润增长,尚未达到“疯牛”程度。
9月以来,A股变成了震荡慢涨格局,虽然出现了很多波动,但万得全A指数的重心还是缓慢提高的:

这个是不是就是慢牛呢?
我觉得慢牛和疯牛的区别,就是看估值是否被推高到离谱的程度。
如果估值始终处于中等范围,或者比中等高一些,依靠上市公司随时间释放利润来不断消化估值,让指数的重心不断提高,这个就叫慢牛。
如果估值被推高太多,透支了太多年的利润增长,那在利润增长将估值消化之前,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出现回调,这个就叫疯牛。
A股去年9到10月的快速上涨阶段,完成的是估值修复,是悲观预期被扭转后,市场从极低估修复为正常估值。赚这个阶段的钱更安全,在足够低的位置买,向下有价值的安全垫,向上的空间又大,缺点是买的时候体验不佳,一直下跌,还有各种吓人的熊市故事。
今年二季度到三季度的这波上涨,是从中等估值继续涨到了高位估值,但也还不算太高,到现在大约透支了未来1-2年的利润增长。
如果未来在这个位置继续震荡,那估值依然相对容易可以消化,这种偏高一些的估值也很容易被市场找各种理由来“合理化”,让它不会那么容易出现调整,产业升级、技术革命就是最常见的解释。
所以疯牛还够不上,是不是慢牛还得看未来。我们都没有预测走势的能力,要看市场未来怎么走才知道。
应对方法就是选择合适的起卖点,让自己的卖出区间大部分都处于“疯牛”估值对应的范围。
这样一来,如果市场走慢牛,我们也能保持足够的仓位;如果市场走疯牛,我们就能借机止盈;如果市场没有牛又跌了,那我们也没有错失“疯牛”这种绝好的机会,手里的筹码也依然值得持有。
我自己的起卖点,大约设置在透支了2-3年业绩的位置,起卖之后也卖得很慢,会把持仓分为十几份,随涨随卖,整个卖出区间可能会覆盖百分之五十的涨幅。这样一个宽大的卖出区间,其实对起卖点就不那么敏感,也让错过慢牛的几率大大下降。
这个做法的缺点是,它让卖出变得非常分散,没有办法把仓位都卖在最好的区域。但卖在顶点本身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奢望,我们只能要求都卖在合适的区间,最后能卖掉多少、卖在什么价格,肯定还是要依赖运气。
2025年11月12日估值:
-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24.8%;
- A股PE分位91.1%,PB分位51.3%,估值处于高位区间;
-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大约还需跌39.4%,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还需跌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