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投资学 - 关于投资与生活的思考

叙事经济学认为,市场参与者通过“叙事”连接,而叙事像流行病一样传播,影响经济活动。叙事能成真,也能被证伪,但这都不重要。投资者应想清楚是赚趋势钱还是均值回归钱。

行为经济学中有个理论,叫叙事经济学,是罗伯特·席勒提出来的。

席勒更出名的是他的著作《非理性繁荣》,这本书最初在2000年3月出版,断言当时的互联网牛市是非理性泡沫,果不其然,没过多久美股就迎来了历史性的大跌。

随后在2005年,席勒又修订出版了这本书的第二版,其中加入了房地产市场的分析,认为股市泡沫破灭后,很多人改投楼市,非理性繁荣在楼市重现了。果不其然,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楼市一地鸡毛。

故事到这里本来很完美,但是席勒在2015年又修订了第三版,彼时他已经成了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这次他新增了债券市场,认为股市和债市中非理性繁荣现象有增无减。这次就没那么灵验了,无论是美股还是美债都没有出现大跌。

以上是闲话,咱们言归正传,说回叙事经济学。这个概念是席勒在2017年提出来的,和他讲的非理性繁荣有一些共通之处。

他认为市场参与者是非理性的,人类行为并不能反映真实世界,两者之间借由“叙事”连接。叙事就是在人群中流行的宏大故事,这些故事像流行病一样传播,改变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进而影响到经济活动。

比如2000年的科网泡沫,宏大叙事就是“互联网将改变所有商业模式,传统企业将被去掉”,怀着对互联网的信仰,无数人买入当时的科技股,才把股价推高到那么极致的程度。

2008年次贷危机前,美国房地产界也流传着“房价永远会上涨,银行贷款有房子做抵押很安全”的叙事。

加密货币的崛起,有“去中心化”、“数字黄金”、“限量供应”等一系列叙事。

这波黄金的上涨,也有“外储多元化、去美元依赖”的叙事。

A股里的叙事更是层出不穷,几年前有龙头白马业绩常青的茅叙事,现在有科技振兴AI改变世界的叙事。

并不是说叙事一定是错的,但至少叙事不一定是对的,它只是关于未来的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有时甚至是充满希望的故事。

这些叙事往往描绘中长期维度巨大的想象空间,比如“人类将进入AI时代”,在短期内很难被证伪。另一方面,相信叙事的人会买入并推高资产价格,价格的上涨会被很多人视为对叙事的“验证”,这种循环不断强化叙事的力量。

叙事能否成真,此时并不太重要,只要它有足够的传播力,价格趋势就会发生,这就是趋势投资者期望赚的钱。

然而市场并非只有趋势这一种力量,与趋势相对立的是均值回归。

即便叙事能够成真,交易者的涌入也往往让市场过度定价,如果叙事最终被证伪,市场就会面临更巨大的回调,均值回归交易者希望赚取的就是这部分过度定价的钱。

当我们在考虑“黄金还能不能买”、“科技还能不能追”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听到了市场上的叙事,然后去纠结叙事的真伪,但真伪这件事只能由时间来验证,这条路很难走通。

与其陷入真伪猜测,更有效的方式是想清楚适合自己的投资逻辑,想赚趋势的钱,还是想赚均值回归的钱?真伪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风险是靠相应的策略纪律来控制的。

2025年10月22日估值:

  •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29.9%,股票相对债券吸引力更高;
  • A股PE分位92.2%,PB分位50.9%,估值处于高位区间;
  •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大约还需跌39.5%,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还需跌10.6%。💸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