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投资学认为是否换成指数需看具体情况。若持仓过于集中,换成宽基指数可以提高分散性。但若持仓已分散且表现不佳,更换理由不充分,可能只是风格轮动。不应追涨杀跌。
最近好几个读者留言说,手上的持仓没有指数涨得好,想把持仓换成指数基金,问我怎么看。
我觉得分两种情况。
情况一:持仓本身不够分散,集中在少数股票或者某个行业上,正好没买到这波的强势板块。如果对自己持仓信心没有那么强,那确实不应该过度集中,这时候换成宽基指数可以提高组合的分散性,从赌单边转向求平均,是合理的。
情况二:持仓本身已经比较分散,但仍然没有踩中风口,比如持有的是多只主动基金的组合,前一段时间相对指数表现确实较弱,但这种情况更换不一定好,因为这种弱势更可能是风格轮动形成的,未来并不一定指数持续强于主动组合。
简而言之,如果是为了提高组合的分散化程度,将持仓换成指数基金是合理的;如果仅仅是因为指数表现比自己持仓好,更换的理由就不充分。
看什么涨就追着买,是做投资最容易踩的陷阱之一,如果只要买涨得最好的标的就能赚钱,投资就不会这么难了。
追涨是顺人性的,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表现好的资产未来会表现更好,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回顾历史也可以发现,不同阶段领涨的板块总是不同的,有时候权重强势,有时候小市值领先,主动基金和指数基金在不同阶段各有优劣,价值、成长、红利、周期也都有各自的强势期和弱势期。
投资的底层逻辑不是惯性外推,而是均值回归。
未来总是充斥着各种随机事件,这就让线性的外推预测成为了不可能。另一方面,交易者根据这些新事件不断调整预期、彼此博弈,形成集体性的情绪起伏,造成价格波动,就必然会有均值回归。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去考虑过去它怎么走,也不去考虑未来可能怎么走,两者之间并没有可推测的因果逻辑。我们只是等待极端价格出现的机会再动手,越极端的价格就有越强的均值回归动能。
我有个朋友之前买了指数基金,去年10月那波上涨后,觉得终于回本就卖掉了,今天来问我能不能再买点。
我跟她说这两个想法都没有道理,是否回本取决于个人的买入成本,不应该作为判断市场位置高低的考量;现在看市场涨得好,也不能作为再买回的依据。
我去年10月那波没考虑卖,并不是觉得后面还能涨这么多,仅仅是因为当时的价格不够极端;而现在不再打算继续买,也不是因为觉得要跌了,而是价格早已脱离了适合买入的便宜区域。
2025年10月09日估值:
-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32.6%,股票相对债券吸引力更高;
- A股PE分位94.3%,PB分位52.0%,估值处于高位区间;
-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大约还需跌40.5%,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还需跌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