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入应在价格低于价值时。判断价值可参考指数的中位估值。买入价越低,潜在回报越高,但风险也越大。卖出则应在价格明显高于价值时,且溢价足够高以提供安全垫。
把昨天挖的坑填完,我们想要 “在价格明显低于价值时买入”,会遇到两个问题:
-
如何判断价格低于价值?
-
低到什么程度的时候才买入?
昨天写了1,今天继续说2。
很多人考虑买卖点时,总会考虑要看涨还是看跌,认为买等于看涨,卖等于看跌。
我平时常会收到留言,问我对某类资产是看涨还是看跌。我还见过有基金经理在报告里写自己不善于判断股价涨跌,评论区就有基民质疑,说判断不了会涨会跌还做什么基金经理。
认为行情可判断是一个很符合直觉的认知,有些投资者虽然实践过了知道自己猜不准行情,但仍然相信专业一些的投资者应该能判断。
但实际上没人能判断走势,看涨看跌这类观点都只是一家之言,对决策的有益作用约等于零。
我自己做择时主要考虑两点:
-
当前价格买入对应多高的预期回报;
-
当前价格买入对应多大的可能跌幅。
举个例子,比如我买一个充分分散的A股组合,可以参考万得全A指数。在估值不变的情况下,这个指数近年的年化价值增幅大约是6%-7%,如果我在中位估值买,预期回报大约就是这个程度,如果我在比中位估值低10%的价格买,预期回报就是年化6%-7%的价值增长加上10%的一次性估值修复。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能在更高位卖出,回报不是应该更高吗,为什么不考虑?市场是否会给出高位卖出的机会,是要看运气的,并不属于“大概率会发生的事件”,而“回归中位估值”则是大概率会发生的。能高卖自然更好,但考虑预期回报时,不能预设极端运气。
可能的跌幅也可以用历史极值来估计,比如我在中位估值的价格买,此时距离历史极端低估值有30%的跌幅,那至少应该认为可能面临30%的回撤。历史极端低估值也可能被突破,保守起见,还可以在这个跌幅的基础上再多预设一些下跌空间。
有了这两点考虑,就可以进一步思考可能获得的回报和潜在风险是否平衡。
比如我在中位估值买入,预期回报是年化6%-7%,而潜在风险是30%+的回撤。而我在比中位估值低10%的位置买入,预期回报是年化6%-7%加上一次性的10%估值修复,同时潜在回撤风险降低到了20%+。
买入价格越低,回报空间越大,同时潜在风险也越小。这两个因素随着价格越来越低而连续变化,愿意等到多低的价格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偏好,要考虑自己是否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来争取这样的回报,并不存在一条最佳的起买线。
重点在于,在考虑买入时,我们完全没有对后市走势的预设,只考虑预期回报是否足以弥补风险,买入后也就无所谓市场怎么走,只需要耐心等待价值增长和均值回归。
我自己通常都不会一次性买入,而是到了起买点以后,随跌随加仓,在满意的价格区间取得一个平均的建仓成本。分多步买入、分少步买入,或者一次性买入,从结果看并不一定哪个更优,但分多步买入可以大大平缓情绪,让买入后的下跌变得不那么熬人。
以上是以买入为例来说明,卖出是相反过程,原理类似,我们要做的是“在价格明显高于价值的时候卖出”,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
-
如何判断价格高于价值?
-
高到什么程度的时候才卖出?
卖出区别于买入的是,价值总是会随着时间增长,时间是多头的朋友,却是空头的敌人,因此为了避免错过慢牛,我的起卖点会设置得更高,即价格比中位估值低一些我就会愿意买,但需要比中位估值明显高很多我才愿意卖。
还以上面的万得全A指数为例,如果价格比中位估值高了6%,那么预期回报是年化6%-7%加上-6%的估值回归空间,如果市场在1年内没有下跌,估值就会被价值增长追上,自动恢复到中位估值,此时低位成功接回的概率就不够高。
而如果价格比中位估值高了20%,那市场要3年才能消化估值溢价,此时就有更充足的时间给市场来发生回调,低位接回的概率也得以提升。
同样,我们可以考虑自己愿意让市场透支多长时间的价值增长空间,设置起卖点后再随涨分步卖出。
以上就是我考虑买入和卖出的基础框架。
如果市场没有到达我们的起买、起卖点,就掉头了怎么办?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接受再等待下次机会,运气永远是成功重要的一环,这也是投资本身需要承担的风险之一。
2025年9月16日估值:
-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30.1%,股票相对债券吸引力更高;
- A股PE分位91.6%,PB分位50.0%,估值处于高位区间;
-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大约还需跌39.3%,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还需跌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