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是粗糙的判断工具,仅从净利润或净资产描述市场,无法反映未来。它适合做低、高中期择时,但无法精确判断最佳卖点。因此,投资者在高估值区间内随涨随卖即可。
半年报披露完了,最新的业绩都已经计入了指数的pe和pb。
业绩增长让指数的估值指标降低了一些,但架不住指数涨得快,今天万得全A又创出了新高,PE和PB的分位平均值还是超过了70%,进入了高位区间。
70%这条分位线其实没什么特殊意义,我把60%-70%叫偏高,70%-80%叫高位,80%以上叫明显高位,只是为了描述方便,实际上估值是连续变化的,71%比69%略高一些,但并不会因为跨过了70%就有太大的差别。
而且估值本身就是一套比较粗糙的系统。
PE、PB分别仅从净利润和净资产角度来评价估值,就像盲人摸象,都只是评价估值的一个角度。
计算指数PE和PB又有多种算法,整体法、加权法、等权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可能相去甚远,评价的角度又各有不同。
PE和PB本身,又仅仅是针对过去业绩和净资产的描述,并无法及时反映未来的变化。
历史PE和PB究竟有多大参考价值,也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未来会不会突破历史?计算分位取5年、10年还是15年合适?太短了无法覆盖牛熊周期,太长了可能无法反映市场发展。
大伙在不同平台上看到估值、分位、温度可能都不太一样,就是因为它没有一套标准算法,有很多自由选择的空间。而估值能得到的结果,也只能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判断,不可能期待用它来较精确地判断市场位置。
我对它的期待,就是把市场分为低、中、高三大区域,在这种分辨率上还是可以做到的。所以参考估值只能去做大周期的择时,低和高必须有足够大的估值差空间,才能用模糊的判断捕捉到。
但如果想问70%分位卖更好还是75%分位卖更好,就不会有答案,估值提供不了这么高的精度。
很多人准备卖出的时候,会过于纠结卖点的选择,其实纠结也没用,最佳卖点是可遇不可求的,在合适的区间里随涨随卖,争取个平均出货价就行了。
当然我们总需要有个起卖的位置,这时候我就会在高的区间随便选一条线,比如估值达到75%、78%、80%都可以,这条线只是作为纪律来执行,它处在合理的区域内就行了,至于最后效果好不好,想开点儿,交给运气吧。
2025年9月1日估值:
-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25.1%,股票相对债券吸引力更高;
- A股PE分位91.1%,PB分位49.7%,估值处于高位区间;
-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大约还需跌39.2%,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还需跌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