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牛熊循环约5-8年,估值驱动明显。当前处于红色牛期,政策转机引发上涨。市场涨速放缓,泡沫风险增加。投资需低位买入,耐心等待机会。
下图是2003年以来万得全A指数的走势图,图中可以看出两点:
-
指数的重心是逐渐上升的,这源于20年来上市公司业绩的贡献;
-
指数总是有很大的波动起伏,这源于估值的巨大波动。
按照大的牛熊转换周期,估值波动可分为四个阶段,在图中用蓝色、红色、绿色、黄色四种颜色的箭头标出来了,这四个阶段总是循环出现。
蓝色:大熊期。市场会经历较长时间的下跌,形成持续的熊市,情绪极度冰冷,最终会跌到估值极低的位置。图中四次蓝箭头,分别是2002-2005年、2010-2014年、2018年、2023-2024年,四次熊市末期都跌到了历史估值大底。
红色:大牛期。出清之后市场处于极低位置,一旦迎来转机,就会出现快速、大幅上涨,不断吸引资金入场,将股价越推越高。图中四次红箭头,分别是2006-2007年、2014-2015年、2019-2021年、2024年9月末至今。
绿色:泡沫破裂期。大涨过后出现泡沫,破裂后会快速下跌。图中三次绿箭头,分别是2008年、2015年下半年、2022年上半年。
黄色:反弹期。泡沫破裂往往都是急跌,跌得多了就会有资金抢反弹,出现一波中等级别的修复行情。图中的三次黄箭头,分别是2009年、2016-2017年、2022年中。
看图就发现,这四个阶段总是在循环,慢熊跌出超低估值(蓝色),低起点+转机引发大牛市(红色),泡沫涨多了总会破裂(绿色),恐慌过后又会适度反弹(黄色),但由于投资者刚被折腾一通损伤惨重,很难再立即发动大行情,市场又要进入新的一波出清(蓝色),然后下一轮循环,完整的一轮大约需要5-8年。
这套循环的底层逻辑,就是贪婪和恐慌的人性以及投资者的羊群效应,投资者结构不变、人性不变,就让这种循环一直反复上演。
当然规律也会有一些变化,2007年和2015年的前两次红箭头牛市,涨速和涨幅都更高,而2019-2021年第三次红箭头牛市,涨速变缓,涨幅也变小了。
这就是因为早期A股股票少,只有一两千只股票,容易被资金推动,一旦走牛就容易出全面疯牛。
而到了2019-2021年,A股已经扩容到四五千只股票了,全面牛市很难推得动了,就出现了基金抱团股引领的结构性牛市,市场整体看上去涨得没那么多,但抱团股的涨幅其实不输前面两轮牛市。
牛放缓了,2022年这波泡沫破裂的绿箭头也就相应变缓了,但很多之前涨得好的抱团股的跌幅其实并不小,远高于大盘的跌幅,结构牛之后也就有了结构熊。
按四色循环周期来看,目前市场应该处于新一轮的红色箭头中,去年9月末的估值位置足够低,出清够充分,随后政策组合拳带来了转机预期,引发了一波上涨。
咱们都期待后面还能继续涨,希望这波牛可以持续久一些,但后续还能涨多少是没法知道的,每一轮牛市的情绪能有多热、能吸引多少资金,是无法预估的。
我们只能计划好自己愿意卖出的估值位置,这个位置的选择只要在估值高的区域就都合理,具体只能看个人,就是如果涨到了,卖掉不觉得可惜,如果涨不到跌回去,也能接受坐过山车。牛市是没办法追求卖在顶部的,还要当心的是,如果涨得足够高,那后面也大概率会有新一轮的绿色箭头泡沫破裂期。
这个图只是告诉我们牛熊总是会轮转的,但每一次牛熊持续的时间、幅度都是不同的,时机和点位都是无法预测的,我们能做的就只是在低位出现时大胆买,买完了耐心等,在市场给出足够高的机会时再卖掉。
其他信息:
-
7月CPI同比增0%,预期-0.1%,PPI同比-3.6%,预期-3.4%,CPI小幅高于预期,核心CPI改善还不错,PPI继续磨底中,我觉得整体中性吧,对市场没有太多指引性。
-
2025年8月10日估值:
-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15.0%,股票相对债券吸引力更高;
- A股PE分位81.4%,PB分位39.3%,估值处于偏高区间;
-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大约还需跌35.0%,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还需跌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