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投资学 - 关于投资与生活的思考

A股6次牛市由低估值、政策宽松和业绩提升推动,估值过高易破裂。当前第6波具备启动条件,但估值仍偏高,需警惕杀估值风险。

过去20年,A股出现过6次牛市。

下图是万得全A指数走势,我在图上用红色箭头标出了这6次牛市,最后一次就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

万得全A指数走势

第一轮牛市是2006至2007年,经济高增速甚至出现了过热迹象,企业高增长,同时市场流动性较为宽松,估值也提升很快,引发了股市全面上涨。

2007年初,政策开始逆向调节,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但股市仍然一路高歌猛进,情绪极度高涨,当时大盘股冲击百倍PE不算稀奇,很多人觉得上证指数万点不是梦。

这轮牛市的驱动是业绩和估值的双提升,是A股近15年来最大的一次全面牛市。但泡沫总是会破的,由于过高的估值,市场出现了70%左右的巨大跌幅。

第二轮牛市是2008年末至2009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全球经济急刹车,我们的宏观政策也从调过热转向保增长,4万亿投资宛如一针强心剂,既刺激了经济也刺激了股市。

这轮牛市的逻辑是逆境反转下的政策宽松,次贷危机先让股市砸出了足够低的点位,随后强力政策出台扭转了市场预期。

第三轮牛市是2014年末到2015年中,准确地说,这轮牛市应该分为两段,第一段从2013年就开始了,创业板独立于主板,先走出翻倍行情,随后到2014年末,才进入了全面开花的普涨牛市。

创业板的上涨,同样是业绩和估值的双推动。那时候创业板出现了许多区别于主板传统行业的新兴企业,集中在TMT领域,市场的普遍认知是创业板代表新经济,要经济结构转型,就要做大做强创业板,解决新经济企业的融资问题。

但如今回顾会发现,很多创业板企业的增长,并不是内生的,而是依靠不断的并购。未上市的资产估值较低,装入上市公司后,估值就会出现跃升,这才支持了创业板市值的快速扩张。

大量并购在资产负债表上形成了巨额商誉,也为未来埋下了隐患。几年之后,很多创业板公司收购的资产业绩不达预期,商誉大幅减值,导致业绩集中出现暴雷。

说回2015年,在创业板牛市之后接续的全面牛市,更多的是资金的狂欢。2015年的经济基本面是下滑的,基本面并无牛市基础,但为了应对经济压力,央行从2014年11月开始首次降息,随后在2015年连续降息6次、降准5次,同时放松的还有房贷政策和地方政府融资政策。流动性宽松,对股市配资的监管又尚未完善,大量杠杆资金进入股市,推动了市场估值水平的爆炸式提升。

这种估值狂欢带来的泡沫,和2007年的结局别无二致,都是泡沫先堆高再破裂,在杀估值中出现踩踏,市场大幅下跌,直至出现了超跌的机会。只不过2015年泡沫堆积的高度和破裂的威力,都稍弱于2007年。

第四轮牛市,2016年-2017年的价值牛,正是发源于2015年泡沫破裂后的超跌,这和2007年泡沫破裂后的第二轮牛市逻辑相似,都启动于砸出足够低点后的反弹。

这轮牛市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6年,主要的逻辑是超跌后的估值修复,几轮股灾和熔断之后,市场人气低迷,中小盘惨不忍睹,场内仅存的资金开始抱团以上证50为代表的大盘价值股。

第二阶段是2017年,市场估值水平修复完成,停止了提升,但随着稳增长政策生效,经济出现了回升,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在2017年普遍提高,基本面推动了大盘价值行情的延续。

在第四轮牛市中,虽然大盘整体是持续上涨的,但各板块其实出现了严重的分化。创业板、中小盘股在这两年持续杀估值,2015年它们曾经是上涨急先锋,但风格总有轮动,涨得太多总是要还的。

2018年后,我们和美国出现了一些外贸摩擦,市场对经济的预期再次转入悲观。这种悲观预期持续打压股市的估值,终于在2018年末,形成了近15年来的第二次估值大底,也随后催生了2019年开始、持续至2021年末的第五轮牛市。

第五轮牛市一样起源于逆境反转,宽松政策支持、外部环境预期转好后,出现估值修复。同时,外资流入、公募基金爆发式增长,改变了各类投资者的话语权,外资和公募偏好的成长型龙头股,获得了大量的新增资金配置,形成了抱团效应,把各行业龙头公司的估值推升到了非常夸张的程度。

这轮牛市持续了3年,比之前历次牛市持续时间都更长,抱团股票涨幅非常可观,但市场整体上涨幅度相比之前的牛市却不算突出。

总结这5轮牛市,可以发现几个有共性的特征:

  1. 大牛市往往需要一个足够低的起点,估值的历史低点在事后看都是好机会。

  2. 在低估值位置出现宽松政策转向,带来市场预期的改变,有可能推动牛市行情出现。

  3. 业绩提升能促进股价的上涨,但只能带来较温和缓慢上涨,波澜壮阔的大牛市靠的都是估值提升,因此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预期和足够宽松的资金环境。

  4. 超高估值的牛市之后,很可能出现杀伤力巨大的杀估值过程。

现在我们所处的第6波,其实也具有前两条共性,启动的条件是很好的:去年9月末砸出的位置足够低,和2018年末的历史性估值低点相差不大;9月行情启动,就是来自于政策组合拳的推出。

后两条还在发展之中:这波市场能涨到什么位置,就要看预期改善和资金环境了,高度是无法预测的,只能是设定好自己满意的位置,到了就卖,到不了就接受过山车;但如果真的能推到估值很高的位置,不要在高位加仓,更不要在高位上杠杆,杀估值的过程应该也不会缺席。

2025年7月28日估值:

  •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15.5%,股票相对债券吸引力更高;
  • A股PE分位82.1%,PB分位40.5%,估值处于偏高区间;
  •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大约还需跌35.3%,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还需跌3.7%。💸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