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年内新高后,市场分析认为趋势交易策略通过纪律性操作可不错过大行情,但耗损不可避免;左侧买入则以较低价格建仓等待反转,但可能面临浮亏和踏空风险。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倾向于在估值较低时分步加仓,长期持有以应对市场波动。
这周前三天都涨得不错,上证指数已经年内新高了。
市场就是这样,谁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涨,但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来一波。
等看到涨幅再想买,价格就比之前高了,同样的东西,高价格肯定没有低价格划算,贵的东西总对应更低的胜率和更小的上涨空间。
有人希望等上涨开启一段时间后,或者突破某个关键点位后再买,认为这是“确认了上涨趋势”。尝试一阵子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神奇信号,行情都是随时可能终结的,任何时候买入,都无法判断后面趋势还会不会继续。
趋势交易策略也并不是想去预判哪次真的有趋势,而是通过设置开仓纪律,确保每次上涨启动时都买入,如果很快跌了就止损,如果真的有趋势就吃肉。
这样做的目的,是以多次止损的小亏损为代价,确保让自己不错过任何一次大行情。但同样也会产生问题,如果市场中一直没有大行情,而是不断的震荡,这个策略就会因为反复开仓和止损而不断耗损。
相对应的是左侧买入策略,它也不是想判断反转什么时候来,而是觉得价格便宜得可以接受了,就买入等待。
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接受回撤和不确定的等待时间为代价,让自己在未来行情反转时能在场。但这个策略也有问题,如果设置的建仓价格过低,市场可能达不到就反转,这样就可能错过大的行情。
右侧趋势和左侧买入,都不是对市场方向的判断,它们只是采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在行情到来时能拿着足够的持仓,在场。
它们也各有优缺点,右侧趋势可以确保不错过任何一次大行情,但没有行情时会持续耗损;左侧买入没有耗损,但可能面临长时间的被套,还可能因为没来得及买入而错过行情。
我觉得没有哪个是绝对好或坏的,就是看自己能接受哪个的缺点,是能接受不知道持续多久的不断耗损,还是能接受长时间的浮亏和错过行情的踏空风险。
我自己早年做过一阵子趋势,后来就是觉得耗损太难熬了,不知道行情什么时候来,但每一次耗损却是真实发生的、回不来的,一直耗损就感觉面对着无底洞。
后来尝试左侧买入,觉得这个思路更适合自己,因为指数是不太可能跌没的,长期总是会向上走的,在足够分散化的基础上,只要买的价格合适,我就有信心浮亏总是能回来的。
对浮亏的容忍、足够长的资金期限、对情绪干扰的抵抗,这些又正好是我比较擅长的,所以后来我就都采取了左侧买入:跌到估值足够低的位置,就分步加仓,买够了就等,足够高再卖。
希望这波能继续创出新高吧,当然创不出也无所谓,继续等就是了,这本来也是左侧买入需要付出的成本。
2025年6月25日估值:
-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9.5%,股票相对债券吸引力更高;
- A股PE分位71.5%,PB分位24.4%,估值处于中等区间;
-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大约还需跌31.9%,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还需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