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会变为陷阱的原因在于套利资金的涌入导致市场关注度上升,从而稀释了停牌股复牌带来的增益。最初三天因关注度低,信创ETF有机会获得小幅增强,但随后资金涌入使其他成分股被超买,复牌后抛售压力增大,最终导致ETF大幅低开跳水。此外,市场在高确定性机会中往往难以实现超额收益。
昨天咱们聊要抓住“高确定的小回报”,有读者留言问,最近很火的信创ETF套利算不算?
从今天的结果看显然不算,咱们可以一起复盘下这个事件。
5月26日盘前,海光信息、中科曙光同时宣布停牌不超过10个工作日,海光信息将以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中科曙光。
重组利好,大家预期两只股票复牌后都会上涨,通常来说市值更小的被吸收方,也就是中科曙光涨幅会更大。
股票停牌了没法买,就有了通过基金套利的思路:提前买入重仓持有它们的基金,等股票复牌后就能享受到上涨。
同时重仓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比例最高的,就是几只信创ETF,两只股持仓合计能超过10%,如果复牌能有一两个涨停,也就能带来1%-2%的增厚收益。
当然市场本身会有波动,10个工作日的波幅可能远大于1%-2%,最后并不一定能赚钱,但如果正好想买指数,又不知道买什么,那选这个至少有一些增厚,也是划算的对不对?
不一定。
我随便找了一只信创ETF做例子,下图是它近期的K线走势,今天停牌股复牌后,ETF非但没有上涨,还低开后快速跳水:
在停牌开始的前3天,我用红框标出来了,ETF的成交量仍然很低,没有被太多关注,这几天ETF的规模也相对平稳,没有太大变化。
此时增强收益的逻辑是成立的,这个阶段买入ETF,在承担指数波动的同时,可以获得停牌股复牌涨停带来的小幅增强。
从第4天起,这个机会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ETF开始放量成交。
有人买ETF,做市商就要提供卖盘,方法是买入成分股,再申购为ETF份额,卖给抢购ETF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申购ETF,就会导致基金规模的快速扩张,到第6天收盘,这只ETF的规模已经翻了一倍。
基金规模翻倍了,但停牌的股票买不上,只能买其他成分股,就导致停牌股在基金中的占比被稀释,其他股票则受资金涌入而上涨。
到了第7天,这个套利机会被更广泛地宣传,知道的人更多了,看上图可以知道,在第7-10天,成交量极度放大,基金规模快速增长,到第10天规模已经增长到了最初的约6倍。
此时,停牌两只股票在基金中的占比已经被稀释至了最初的1/6,如果最初预计复牌能带来1%-2%的增强,这时候也就只剩下0.15%-0.3%。
就算0.15%-0.3%,也比没有强,对不对?
还是不一定。
还记得咱们刚才说,基金规模扩大,涌入的资金买不了停牌的股票,只能买指数里其他成分股不?在过去这10个交易日中,太多资金奔着套利涌入,导致其他成分股被超买,产生的效果,就是信创指数在这一区间的表现略强于大盘。
一旦停牌股复牌,套利资金要了结,之前被超买的股票就会被抛售。虽然复牌股提供了0.15%-0.3%的增强,但其他成分股的抛售力度可不止这点,这就是信创ETF今天低开后迅速跳水的原因。
这个事件过程中唯一的机会,就是在市场没有关注到它的最初三天,能提供的也不是确定的回报,而是在指数波动基础上的小幅增强。一旦这个机会被市场关注到,它的增益就会被快速稀释,等到最后几天众所周知了,它就演变为了陷阱。
市场就是这样,在众所周知又简单易行的事情上,很少有高确定性能实现超额收益的机会。
2025年6月10日估值:
-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6.7%,股票相对债券吸引力更高;
- A股PE分位64.3%,PB分位14.8%,估值处于中等偏低区间;
-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大约还需跌29.6%,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还需涨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