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中存在牛熊转换、板块轮动、基金业绩等多维度的过度反应,源于人性的贪婪与恐慌,形成正反馈机制。过度反应为逆向投资提供了机会,通过分散、分步操作,可在资产被低估时买入、被高估时卖出,从而获取超额收益,但需应对价值陷阱、时间把握及心理干扰等挑战。
市场中总是存在过度反应,即无论上涨还是下跌,总是倾向于发展至过度。
过度反应在多个维度中都存在。
比如牛熊转换,牛市里价格冲高到离谱,熊市里价格跌到谷底,这就是市场整体的过度反应。
比如板块和风格的轮动。资金一股脑儿涌入热门板块推高价格,前几年消费,这几年科技,这种轮动中不同板块的大起大落,也是过度反应。
比如宽基指数定期调整成分股,咱们以前做过统计,定期调整总体上对指数表现是负贡献,即如果不调整反而指数会表现更好。被踢出指数的股票,未来表现往往好于新入选的,原因是调出股前期表现不佳,价格更可能存在超卖,而新入选的股票则可能存在过热,这也是过度反应的体现。
再比如基金业绩,以前咱们也写过,头一年业绩最好的那一组基金,次年常难保持领先;反而是头一年排名靠后的那一组,次年表现更好的概率大。这也是过度反应,资金追逐表现好的基金、抛弃差的基金,同样会导致背后的资产被过度追高或抛售。
为什么过度反应总是存在呢?因为市场带有天然的“正反馈”机制,当资产上涨,赚钱效应吸引更多资金涌入,价格就更快上涨,形成向上循环;下跌亦然,恐慌引发抛售,价格加速下跌,形成向下螺旋。
这种正反馈机制的源头就是人性,人们并非都能理智的判断价值,有价格波动,就有贪婪和恐慌,在群体中情绪会迅速传染,一旦形成趋势,便会自我强化。只要市场有大量的人来参与交易,过度反应就不会消失。
既然过度反应是持续存在的,我们就可以利用它,这就是“逆向投资”的出发点。它的核心思想是:市场喜欢冲过头,我就等它冲过头后,去买入那些被过度抛弃、显得便宜的资产,去卖出那些被过度追捧、显得昂贵的资产。
逆向投资不要求我们会选股,它利用的是市场的集体非理性,而非对公司价值的判断。它建立在“市场总是存在过度反应”这一长期有效的规律上,采取“逆着来”的分散化投资,我们买在相对低价区域、卖在相对高价区域的概率就会增加。
当然逆向投资做起来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首先是可能碰到“价值陷阱”。我们看一个东西价格很便宜,觉得被低估了,买入后却发现它真的有问题,基本面持续恶化,导致它一直便宜下去。
应对方法是分散化,不押宝,而是买一“篮子”便宜货,通过分散降低踩中单个价值陷阱的风险。
其次是时间把握的问题。我们很难知道市场何时达到最低点或最高点。可能买入后继续跌,卖出后继续涨。
应对方法是分步买卖。当资产进入便宜区域,分几次买入,越跌越买,降低平均成本,同理,进入昂贵区域也分批卖出。我们追求“模糊的正确”,放弃追求精准的顶底,只追求买卖都大致在合适的区域。
最后还有信息和心理干扰。逆向投资意味着我们要在市场情绪最极端时采取相反行动,当所有人恐慌抛售时,我们却要买入;当所有人欣喜若狂追涨时,我们却要卖出,所有的操作都会与主流信息、主流声音相悖,在反转到来之前,还可能长时间经历浮亏或者踏空,这时看起来就是“不听人劝全做错,别人都对就我错”,会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怀疑自己。这个问题是最难的,只能依靠信仰和自己强大的心理。
但如果把这些问题解决了,逆向投资就提供了一种相对简单实现超额收益的方式,它不需要我们能研究透彻公司,只要分散、分步、逆向,就可以产生好于被动投资的效果。
2025年6月4日估值:
-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6.3%,股票相对债券吸引力更高;
- A股PE分位63.8%,PB分位13.7%,估值处于中等偏低区间;
-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大约还需跌29.3%,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还需涨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