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费率基金的具体运作方式是根据投资者持有期限和基金业绩表现调整管理费,持有1年以内按1.2%收取,1年以上则分为三种情况:回报低于业绩基准3%收0.6%,高于6%收1.5%,其他情况收1.2%。这种机制促使基金公司更重视业绩基准设计,投资者在选择时应关注基准构成及其对收益的影响。
5月初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费率要和业绩表现挂钩,这周末就有16只浮动费率基金批出来了。
怎么个浮动法呢?
持有1年以内,管理费统一按照1.2%/年收。
持有1年以上,按持有期内的表现分三种情况:
-
回报比业绩基准还弱3%及以上,收0.6%;
-
回报为正,且回报比业绩基准强6%及以上,收1.5%;
-
其他情况,收1.2%。
简而言之,回报在业绩基准的-3%到+6%之间,算正常情况,按1.2%收,回报太差就减免至0.6%,回报好就多收至1.5%。如果市场不好,虽然大超基准但仍然亏损,也还是收1.2%。
现在所有基金公布的净值都是费后净值,这些浮动基金在每天公布净值时,会按照1.2%的年化费率每日先预扣费,等到投资者赎回时,再根据持有期限、业绩表现来计算,如果适用0.6%的情况,则赎回时退还一部分费用,如果适用1.5%的情况,则差额从赎回款中补收。
有了这个设计后,基金公司就会更重视业绩基准的设计,基金经理在管理时也会更重视基准。
作为投资者,我们选基金的时候看看业绩基准,其中的大类资产占比应该就是基金中性情况下的配置参考。
这16只基金的业绩基准,基本上都由A股+港股+债券三部分构成,比如:
沪深300*60% + 恒生指数(经汇率折算)20% + 中债综合全价指数25%
那中性情况下它的配置比例大致就是A股60%、港股20%、债券25%。
A股部分的基准,大都选沪深300或中证800,这俩区别其实不大。还有选中证500和中证800成长的,那就更偏中小盘或者成长风格。
港股部分的基准,大都选恒生指数或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后者就是纳入互联互通机制的所有港股,这俩作为基准区别其实也不太大。
债券部分的基准就有点复杂了,16只基金选出了8种基准,我把这些基准指数汇总了个表,还统计了近三年这些指数各自的年化回报,人民币活期就是按最新的利率取的,可以看出差异还挺明显:
按照债券在总基准里平均占20%来估算,选用不同指数,业绩基准的表现差别能达到1%以上。
毕竟管理费是根据能不能跑赢基准来收的,那如果设置个表现强劲的基准,就对投资者更有利,如果设置个表现较弱的基准,则对基金公司收管理费更有利。
平时关注债券的人少,我估计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些债券指数的差别,为什么同样是债券能差出这么多呢?
上表中的前三个指数,中证全债、中证综合债、中债-综合财富(总值)指数,它们三个的收益率明显在第一档,这是因为它们的回报都包含了债券支付的利息的再投资收益。它们三个彼此之间的差异,是因为包含债券的范围不同,细说太琐碎,大致理解就是它们都可以代表投资债市的回报,也适合作为业绩基准。
后面几个指数都叫“全价”指数,全价指数是不包含债券利息再投资的,在债券付息之后,指数就直接处理为类似除权的下跌,所以这些指数的表现其实会远弱于投资债券的真实回报,用它们作为债券的业绩基准并不太合适。
小结一下,在看基金的业绩基准时,如果看到使用的是中证全债、中证综合债,或者是中债的财富指数,这些都是包含利息再投资、表现强势的指数;如果使用的是全价指数,通常就意味着这个基准选得比较弱。
2025年5月25日估值:
-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5.8%,股票相对债券吸引力更高;
- A股PE分位62.1%,PB分位12.1%,估值处于中等偏低区间;
-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大约还需跌28.6%,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还需涨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