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优势在于对情绪的控制和纪律的执行,能够在市场波动中保持冷静,不被悲观或狂热情绪影响。此外,你通过简单易行的方法,如定投指数,实现相对市场的平均收益,避免因情绪化决策而造成损失。
上周五,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经济工作。这个会议每季度一次,为下阶段宏观政策定调,本次是美国开启关税战以来的首次,有否更多财政政策支持是市场一个关注点。
这次会议暂时没有提出增量政策,而是要求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加快之前安排的地方政府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使用。
可能是考虑到现有政策尚未完全落地,且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也不明朗吧,对增量政策会议说的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后面再看。
周末统计局还公布了1-3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同比增0.3%,扭转了自去年三季度以来持续下降的局面。这个数据和非银上市公司的利润数据有较高的相关性,一季度有所回暖。但现在关注点都在4月以来的贸易战,所以也就这样了。
其实这些宏观消息也就是看看,对投资决策没大用,二季度出不出增量财政政策、3月利润数据是否好转,都不影响买卖决策,因为只有未来发生的事儿才会影响价格,而未来再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
巴菲特在历届股东大会上对这个问题做过多次论述,很多股东喜欢问他们对宏观经济、资本流动、人口结构、美联储动作等等的看法,他们每次i回答的核心观点大都是:没有看法,不知道。
芒格说“我们是宏观经济走势的不可知论者”,巴菲特说“我们对利率变化、股市展望、经济或任何类似的东西没有任何看法。我们不知道这些东西将来会怎样。就算我们知道,也很可能对我们没有什么帮助。”
类似的表达他们说过无数次,巴菲特还戏言,如果哪天你们看到伯克希尔成立了宏观经济预测部,那就是该卖空伯克希尔股票。
不根据宏观变化来做交易需要一个前提,就是相信经济长期总是会向上的,即便有战争、危机、摩擦,经济也终会在经历周期波动中向上。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美国经济就是这样,所以他屏蔽这些噪音,专心去寻找价格合适的公司。
我觉得价值投资大部分人是学不来的,因为判断价值是一个非常稀缺的能力。但他们讲的这套思考框架是可以借鉴的,即明白市场中有哪些因素是无法把握的,那就放弃基于这些因素来决策,而把决策仅仅基于自己能够超越市场的领域。
很多人会担心这些利好利空因素,情况会变好还是变坏,然后基于猜测做出决策。不要这么做,因为我们猜的并不比其他人更准。
任何超额收益,都来源于其他投资者的超额亏损,只有让自己相对市场平均水平建立优势才能实现。巴芒的优势或许在于对价值的深刻认识,这个我们学不来,但我们同样可以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相比市场平均更强,那就只基于这些方面来做决策。
每个人能找到的优势都不一样,这个需要在实践中自我探索。我这些年在自己身上找到的最大优势,就是对情绪的控制和纪律的执行,我不大在意市场是涨还是跌,也不关心其他人对市场的看法,更不在乎谁在买谁在卖,所以别人不敢买的时候我敢买,不那么容易受到悲观和狂热情绪的影响。
但是我没有能力像他们那样识别出价格合适的好企业,我就采取更笨的办法,买指数求平均。这样虽然不能在情绪最悲观的时候以便宜价格买到好企业,但也总能在相对便宜的位置买到指数。超额收益虽然更少,但更简单易行。
2025年4月27日估值:
-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6.3%,股票相对债券吸引力更高;
- A股PE分位55.7%,PB分位10.6%,估值处于中等偏低区间;
-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大约还需跌27.1%,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还需涨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