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稳地产发布会,很多内容都是之前已经提出政策的总结,比如取消限购限售、降低公积金和商贷利率、降低首付比例、卖旧换新税费优惠等。新的增量政策主要有两个:
- 新增100万套城中村、危旧房改造的货币化安置房。
货币化安置,就是拆迁之后直接给钱作为补偿,让拆迁户自行去市场上购买商品房,这样就可以帮助消化一部分存量商品房,有利于稳住房价。
货币化安置也不算什么新招,2015年之前的拆迁,大都以回迁房的形式以房补房,2015年之后货币化安置就逐渐走上主流了。在2015-2018年,大约实施了2400万套棚户区改造,当时央行就通过PSL(抵押补充贷款)来给政策性银行放款,资金专门用于支持棚改,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货币化安置。
这次属于老方法新增量,多增100万套,住建部说如果搞得好还可以继续扩大规模。
- 年底前将白名单地产项目信贷规模扩大到4万亿。
白名单是之前提出的保交楼措施的一部分,有些地产公司资金链断了,在建楼盘没钱继续施工,没法交楼,当时就提出选一些满足特定条件的在建项目,比如资金到位后能立即复工、建成就能交付等等,把它们纳入白名单,给予融资支持。钱只能用来建这个项目,而不能被地产公司挪作它用,就是用来建成项目后保交楼的。
这次政策提出扩大白名单范围,要“应进尽进”,到年底项目信贷规模要扩大到4万亿,而目前已审批的是2.23万亿,也就是有1.77万亿的增量。
这两点都属于现有政策新增数量,其他也就没太多新东西了,市场对发布会的反应看地产指数就知道了,发布会10点开,讲完走势是这样的:
这几天这波跌下来,后台多了好多问我“XXX能不能买”的留言,我琢磨这背后的心理变化,可能是看到前面这波大涨,觉得市场将来说不定有机会继续走牛,正巧现在回落了,就觉得是不是牛回头的买点,但是自己又不能肯定,就来问问被人的看法。
老读者都知道,我对于市场走势的态度,一直就是坚信它不可预测,如果问题是XXX买了后能不能涨,那我的答案永远就是不知道。
而且我觉得也没有人能预测准,对于其他人看涨看跌或者目标点位的观点,我的态度一直是不用在意,如果真有人能看准走势,那也就不用出来谈观点了,自己悄悄满仓融资赚大钱多好。
有时候我们发现某某某看得挺准,很多时候都属于幸存者偏差,猜硬币还有一半人能猜对呢,关键是咱们没办法在扔硬币之前,就知道哪一半人会猜对。
我自己在判断能不能买时,是完全不考虑“未来是不是可能涨”的,不可测的因素不能作为决策依据。我就是三个原则,都满足就能买,有任一不能满足,就不能买:
-
估值处于划算的区间,越低越好。就现在A股的情况来看,整体上还处于较低的区间,几个主流宽基指数也没有说哪个就特别高,从估值角度看虽然没有9月中旬的低位好,但我也是可以接受的。
-
对可能的下行空间要能承受。任何时候考虑买入前,都要先预想可能发生的极端坏情况,要把仓位控制在坏情况发生自己也能接受的程度,并提前计划应对预案。这个就因人而异了,我愿意承受的风险别人不一定愿意,资金期限越长、越没有使用需求、对市场的认知越深入,通常就能承受更高的风险。
-
分散性要充足。如果买入这个标的后,会导致我的仓位过于集中在某个股票、行业或类型上,那就会导致整个组合的分散性不足,此时一旦判断错误,整个组合就容易产生严重的亏损,那也不能买。
2024年10月17日估值:
-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5.4%,股票相对债券吸引力更高;
- A股PE分位47.3%,PB分位9.4%,估值处于中等的区间;
-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大约还需跌25.5%,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还需涨13.7%。💸